婚姻中的彼此关系
文章分类:婚恋观点 发布时间:2025-01-01 阅读: 181
恋爱中的人是甜蜜的,走入婚姻以后呢?你想象中的“围城”又是什么样的呢?
我们最终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,怎样才能到达我们的终极目标?
“新婚幸福,一生美满,家庭和谐,白头偕老”的祈愿。这需要婚姻结构中双方的共同经营。
这问题看似简单,实际上所有的新婚夫妻,都必须面对结婚后双方新的角色和关系转换问题。婚姻带来甜蜜温馨,也带来生活的挑战。挑战处理不当,婚后的家庭生活中就会有或大或小的不愉快。有些因结婚带来的改变,我希望你能预先在心中有数,处理得好,并且也希望把此祝辞拿给你对象看一下。当然,这只是我个人对婚姻生活的理解,是否有价值,仅供你们参考。
法国莫洛阿,就是写《拜伦传》和《雨果传》的那个作家,有一本小书,《人生五大问题》,著名翻译家傅雷译的,三联版。该书第一个问题就是“婚姻”。可见婚姻在人的一生中,占有的重要地位,不可小觑。
下边引述莫洛阿《人生五大问题》一书中关于婚姻的一段话:
想到这种木已成舟(婚姻)的念头,固然觉得可怕,但唯有这木已成舟的定案才能造成婚姻啊。……共同生活和困难常使配偶感到极度的惊异。主要原因是两性之间在思想在生活方式上天然是冲突的。(莫洛阿:《人生五大问题》第三章)
莫洛阿说婚姻的挑战原因在于“两性之间在思想在生活方式上天然是冲突”,我觉得莫洛阿说的也并不完全对,或说不全面。去除两性差异的原因,还有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男女双方之间的距离消除。
距离消除,本来就是结婚的本质目标,就是要通过结婚,达到男女双方两个独立个体间的生理、心理完全融合。如莫洛阿所言:“在婚姻中男子和女子有最好的机会,可以达到相当完满的结合。在一切爱的结合之初,愿欲使男女更能互相赏识,互相了解。”(《人生五大问题》第三章)
但距离消除,也会使双方关系和角色改变。对婚姻中双方关系和角色的改变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得好的。婚姻幸福的基础,来自于婚姻结构中双方对关系和角色转换认同度较高;而所有的婚姻冲突,皆来自于双方对婚姻结构中关系和角色转换的不理解,不认同。
生活的辩证法经常是这样的,当所需要的东西满足之后,新的不满足就会产生。婚姻就是这样,本来双方迫切希望和追求的,就是消除距离,而当距离一旦完全消除后,双方就有一个如何面对新的角色的任务。因为距离消除之后,双方对对方的要求就不一样了。心理期待如果不能完全满足,就会有错谔和失落。
以我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,婚后男女双方面对新的关系和角色转换,可概括为四句话,也就是四个基本原则:责任,宽容,理解和信任,还有欣赏。
先说第一原则,就是责任。
结婚后,原来独立的男女个体,变成了为人妻、为人夫,以后还要为人母、为人父,所以,新的角色带来的新的社会互动关联。单身的自由和任性必须收敛,这是必须面对的第一层挑战。应对这一挑战,就是要承担起为人妻、为人夫、为人母、为人父的责任。
新婚典礼上,经常会有主持人问男方一些极庸俗的问题:工资是不是全交?衣服是不是全洗?老婆的话是不是全听?剩饭是不是全吃……诸如此类。我希望你的婚礼上别让主持人说这些脑残昏话,没文化,太掉份子!我希望你的婚礼能真正免俗,简单清洁,别搞那些东西。我向来不太乐意参加当下那种排电影一般的婚礼,很大程度上是不想看那一套被所谓的主持人作弄的庸俗剧。面对这些庸俗问题时,几乎所有的新郎全都表现得唯唯诺诺,全答为:是。试问人类社会中,有哪个家庭是由婚礼上这种承诺支撑的呢?
真正的承诺是不用言辞的,所有规约律条都自觉地铭刻在心里。从二人缔结关系那一刻起,无言的承诺就在二人间形成了,从而产生了互相的责任,永久的。
责任是双方共有的,不是婚礼上那种作弄男方的戏剧台词。
这种责任,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形而下,到情感精神的形而上,涵盖家庭生活的所有细节,无法类举,也不用类举。家庭生活中,责任是无处不在的。
这种责任,不是由婚礼上某一方的唯唯诺诺保证的。
保证它的,是双方发自内心的自觉。
唯有时时处处的自觉的责任感,才是家庭和谐的永久基石。
第二原则是宽容。
虽然婚姻缔结连带着责任,但若是遭到身边人时时追问、时时检查你的责任之实现度,感觉就不美好了。
婚姻结构中,最怕的就是起了矛盾寸步不让,甚至得理不饶人,步步进逼。
“你不是说你洗碗吗?昨天你怎么就不洗碗呢?你到底想咋地吧?”类似的家庭剧在围墙内不知演出过多少。
这是小事。大事上也如此。比如,在双方父母身上,哪个来了花了多少钱,在什么档次的馆子吃饭,双方买衣服上花了多少钱,双方在家务事上付出的劳动多少,等等,无时不刻会有责任的监督和追问,那就坏了。
我有次作为单位领导,出面调解一位女老师的家庭纠纷。那家庭几乎已到了崩溃程度,双方均咬牙切齿说要去离婚。被我一番话说完,双方都点头,不离婚了。
双方都跟我陈述了对方的罪状(其实要我看根本就没啥大事),义愤填膺,貌似对方十恶不赦。我说我不听这些,我也不当判官,我若听你们讲对方的罪状,对方肯定是死有余辜的。
我说我只说一个道理:他(或她),在单位表现不是这样的啊,为什么他(或)她在单位,对外人时,都彬彬有礼,而在家庭里却完全变了一个人呢?
双方都抢着说:他(她)不讲理,拿我不当人。
我说不对,他(或)她之所以在家庭中与单位对外人态度不同,是处境不同。家庭是什么?家庭是港湾,是无原则宽松包容的地方。没有这种宽松,在自己家也像在单位一样,话不能多说,面具时时戴着,那还要家庭做啥?我又问,你们结婚以来,对对方宽容、包容过多少?你们双方都是强势性格,针尖对麦芒,分毫不让,火气一个比一个大,都是一触即发,谁也不肯给对方当港湾,反过来都拿对方当战斗的假想敌。战火一起,只能是不断升级,点滴小事也能酿成大战。你们何时退让过?都觉得退让就是吃亏了,你们还有什么可互相埋怨的呢?
二人都不作声了。
家庭的温暖,不在于有热饭吃,有床休息,其最大的价值,在于一走进那道门,心理上可以完全放松。在外的人格面具可以完全摘掉。把领带摘掉,皮鞋丢开,四仰八岔地躺在沙发上——在这时候,你作为一个妻子,可千万不要喝令丈夫起来,怎么这样不讲体面?——在家里还讲什么体面啊?
也就是说,跟外人不能暴露的恶习,在家庭里完全可以一展无余。有人讲,某某夫妻一生相敬如宾,我说那肯定是两个伪君子,要么是两个圣人,不然就不可能。对丈夫或妻子,总是相敬如宾不累死了啊?
当然,这不是说可以完全放纵,只是说,家庭中的宽容,是带来温暖的主要功能。
这种宽容,不仅是对一些生活琐事的忽略,不较真,也包括对对方过错的包容。“即使天下都容不下你,也有我陪你浪迹天涯”,若你的丈夫或妻子有这样的胸怀,即使遇到再大的人生挫折,你也是幸福的。《玩偶之家》中海尔茂的悲剧,就在于他对妻子没有一分一毫的宽容。
所以,在家庭中,在一定程度上说,这种宽容真的是无原则的。
由宽容导出第三原则,是理解和信任。
没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,宽容就只是容忍,而容忍终是有限度的,而且容忍过一次两次,其能量会积累,会有不肯再容忍的时候。真正的宽容,是没限度的。
真正的宽容,不是来自于退让,而是理解和信任。
挑剔和猜忌是最容易坏事的。
其实在平常的人际关系中,猜忌也会带来更多的麻烦。我有时会故意装作什么事也不知道。别人有时会跟我透露:姜主任你别以为全系都像我们一样对你敬佩有加,也有的人背后……我会打断他的话说我不管背后如何,表面就行了。我不想知道那些,因为我心理清楚文人间的服气会到什么程度。
有些事,不知道比知道好,傻一点比精明好。
更要不得的是,互相不信任,互相给对方记变天帐。到某一天,就把对方的什么什么事全翻出来,最要不得。家庭里,记变天帐是最不明智的。过去的事全忘掉,唯一记住的就是家庭给双方带来的不可替代的温暖。
第四是欣赏
有时我听见有女人肉麻地夸其丈夫如何如何,会有一丝内心的不屑,据我所知道的,她丈夫各方面也都不见得怎么出色啊!但平心而论,我觉得那女人是聪明的。
婚姻中,双方互相的欣赏,会带来极大的愉悦,比欣赏电影明星得到的愉悦大得多。这方面我虽然无缘享受,但道理却十分的懂。有一首歌:“你是电,你是光,你是唯一的神话”,逻辑上很可笑,但情感上很美好。
当然,这欣赏不一定非要跟外人去说,自己在围墙内的欣赏更重要。我曾说过,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所谓的选美,因为最美的女人根本就不存在,最美的女人只存在于某个男人的心中;同理,最有男子汉气概的男人,肯定是某个女人心中的丈夫。丈夫如果挑剔自己老婆的皮肤或腰围,或妻子埋怨丈夫无能——你看一起结婚的,人家某某已经买了跑车了,你呢?连房子都还是租的!——就坏了。
不要跟任何人比较。自己如想要婚姻的幸福,就必须欣赏自己的对象。
“对象”这个词,步入现代后引入中国,经历了一番不寻常的演变。曾经是时髦的词,国朝建国后很革命化的一个词,比称“老婆”或“浑家”新潮。当下,很土气了。其实,用“对象”来称呼自己的配偶,是很哲学的一个词——人的生活与动物本质不同,是人肯定需要意义支撑,而意义的产生,必有对象世界。建立了家庭,就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的对象世界。如果自己不欣赏这个对象世界,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从产生?
所以,要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的“对象”。何况你的对象也还真值得欣赏。
作者:江岸雨